
只有想不通的人,没有走不通的路
《只有想不通的人,没有走不通的路。唯有【思维破局】,才能走出人生困境,成为掌控命运的少数人。》
这是思维破局的封面副标,你是否曾有困境,因思维的改变而冲破困境;或是你正经历人生瓶颈,或困境呢? 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思维破局,如何让我们的思维不是停留,或固执于一,而是源源不绝的,流动的。
作者说: 「思维,是个有意思的东西,他伴随着我们的每一次呼吸。」
我们所做,所说,在这每一个行动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动机,就是思惟。而每一个对同一件事,一个观点,一个看法,一个行动都可能赋予不同的意义与价值,在背后的也是我们的思维。
作者对于思维的改变,给了我们思维破局的方法,以下提出二种P: 逆向思考』- 试试倒立过来看看自己。换个角度思考,换个角度,立场。思维可以转换,也可以互换。摆脱思维的牛角尖,作者将『二元对立思维』变成了『灰度思维』。
我们的思维常是在非黑即白,不是这样,就是那样的二元对立。作者说将二个点化为线,当两个点变成了一根线,我们看待问题就有了灰度。跳出黑与白,就能看到无数种颜色。
让能力长成一棵树,而不是一片草
作者以职业投资来引述思维的运作,他提到『能力管理』时,他比喻说: 「让能力长成一棵树,而不是一片草。」笔者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比喻,也让笔者有进一步的思考。为什么?
认知第一陷阱
我们来看看作者怎么说? 作者先提来自我们对于识别能力的认知偏差三大陷阱,选错了参照物,这是什么? 就是我们对于自己的能力的认知有所偏差。比如摄影,刚学者可能对于自己所照的产生偏差的自信,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学习,实验与评估后,认知就一步一步走向确实。从职业能来说,我们可能先有主观的认知,后渐渐有客观的认知。
认知第二陷阱
第二偏差是错误看待平台溢价,也就是说我们原在一个职位上,因为不喜欢而离开这个职位,就认为这个职位所带来的价值可以帮助我们的下一个。殊不知,原有的价值只因在原有的平台才有的,不是因为自身的能力而所有的,因为换了平台几近重新来过。
认知第三陷阱
第三偏差是他人对你的评价所带来的困惑,「妳听到别人当面给妳的好评时,妳可能会还疑自己的耳朵; 而如果你有幸听到别人在背地里给妳的差评,妳会更加怀疑自己的耳朵…………实际上,真正的妳,往往既不像他们当面妳的好评那样好,也不像他们背地里给妳的差评那样差。」作者比喻,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款产品,那么我们如何得到有关这款产品性能的最客观评价,就是「看(使用)效果。作品,作为能力应用的结果,就是一件能够证明妳的价值的东西。」
在我们行动前,我们是否先检视一下我们的所思所想是否有所偏差呢? 当遇到瓶颈,困境时,逆向思考,换个角度吧!